经常逛街的人不难发现,最近温州街头正在上演“甜蜜蜜”一幕:几乎是一个月时间内就冒出了甜甜圈、爸爸吐司、香啡包、可丽饼……这给一些爱尝鲜的食客制造了新的品尝机会。然而经历过几波类似“武大郎烧饼”、“台湾饭团”的流行的人也为这波甜点风的流行生命力捏把汗:这股甜味能飘多久?
甜点屋跑马圈地
4月初,打着马来西亚旗号的“爸爸吐司”店在市区马鞍池路开张;4月底,一家“帕帕罗蒂”甜点店在解放北路开张;5月1日,来自欧美的“百滋百特”甜甜圈在大南门开张,与此同时,“爸爸吐司”开出第二家加盟店;法式可丽饼也在柴桥巷亮相……甜点的迅猛之势让我们闻到街头飘来的浓浓甜味。
而这些甜点店都标榜“我们家只卖一种面包。”“我们只卖甜甜圈。”
个性甜点何以成风?
为什么这股甜点风骤然之间越吹越盛?莫非是受传统的萧条期“甜品理论”影响?(西方一些国家有这样的一个经济观点,即经济越萧条,人们越希望摄入甜食安慰心灵、提振信心),虽然多位从事甜点生产的相关人士表示,没有研究过“甜品理论”对生意的影响,不过温州糕点烘焙行业领头羊桂新园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马建伟坦言,去年以来虽然经济大环境不及前几年,但公司业绩仍保持30%的增速。
另外一部分的业内人士则是这样分析的,因为精致的东西容易吸引眼球,像甜甜圈那样,卖相漂亮,让人看到了就有想买过来吃一口的冲动,而且这些食品因为有点“舶来”背景,对于追随时尚的年轻人来讲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经营面包的帕帕罗蒂甜点店和爸爸吐司的老板则表示,是因为看到外地城市的火爆局面才在温州开店的。
单一品种能红火多久?
短时间内诸多个性甜点品牌同时涌现,能持续多久?以个性为卖点的单一形式,如何从温州人熟悉的、经营几十种糕点的品牌“桂新园”、“面包新语”、“普丽欧”等中脱颖而出?有业内人士就表示,个性卖点虽然吸引眼球,但味道单一,时间一久就厌倦了,只有不断创新才有长久生命力。
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温州街头曾流行过的一些景象:“武大郎烧饼”、“台湾手抓饼”等,高峰时在市区纱帽河、五马街等热闹街道,随处可见有人拿着黄色纸袋的烧饼。之后来自台湾的手抓饼,短短时间内在温州街头开出30余家店。“台湾饭团”热闹时在小南路至马鞍池路一小段路就有三家。可它们就像一阵风一样,新鲜劲儿过了,如今只剩下寥寥几家。
但百滋百特甜甜圈店金小娟并不担心,她觉得甜甜圈有历史和文化积淀,在欧美深入人心,加盟管理制度不错。而像“武大郎烧饼”技术门槛太低,“山寨版”太多,才会迅速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