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消息引爆“泉城”济南食品行业:世界烘培食品巨头宾堡集团决定正式进入济南。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山东乃至华东烘培食品市场的强烈反响。人们不禁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宾堡身上:
2007年3月,宾堡集团在北京开设了第一个食品加工工厂。
同年4月,宾堡首次在北京市场推出其以“宾堡小熊”为包装的全线产品。
同年6月,宾堡直接配送货服务延伸到天津。
2008年6月,宾堡全面打开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石家庄、太原等华北市场核心区域。
2008年9月,宾堡宣布进入济南,逐步向华东市场迈进……
人们不禁惊诧,宾堡何以仅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成功打开了中国烘培产业的大门。在国内本土食品企业纷纷逐鹿中原,国外餐饮巨头竞相抢占奥运商机的大环境中,宾堡何以在短期内迅速进入北京市场,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整个华北区域。探讨这些问题,无疑对我国有志于开拓国际市场、走跨国发展之路的食品企业,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国际化运营模式
纵观宾堡在中国的发展,不论是食品加工工厂的建设也好,还是销售渠道的拓展及销售网络的铺设也罢,乃至产品配送货、回收和各种售后服务的实施,无不深深地烙着“国际化”的印记。也就是说,宾堡是在用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食品企业运营模式,来走一条中国的开拓之路。而这,也正是宾堡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好做大,国际化是一条必走之路。这一点宾堡知道,但中国国内及国外的众多烘培食品巨头也知道。为何宾堡能够走得如此之快,发展如此之迅猛。究其原因,是因为宾堡较之其它企业而言具有更雄厚的“资本”。事实上,在宾堡未进入中国以前,其背景便是拉美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烘培食品生产企业。宾堡于1945年诞生于墨西哥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该集团已经在南北美洲及欧洲的17个国家开设有70多家工厂、900多个配送中心,拥有8万多名员工,3完多条配送线路。如此显赫的“家世”,为宾堡迅速根植中国创造了一切有利条件。
基于强大的集团实力和长期的跨国发展经验,2007年,宾堡迅速在北京投资兴建食品加工工厂。该工厂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宾堡的国际化运营战略:采用全球统一的宾堡工厂基建标准、引进行业最先进的产品生产设备、采用世界一流的烘培技术和包装工艺、出台一系列涉及生产、物流、财务、市场、销售诸多环节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规范或标准,等等。此后,宾堡更是将自己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配送货体系移植到中国来,以北京工厂为中心,逐步向北京外围地域铺设了一张高效、快速、便捷的配送货服务网络,时至今日,宾堡直接配送货服务网络已经完全覆盖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华北核心区域,而下一步,该公司则欲借济南这个跳板,开始向华东市场进军。
宾堡在中国,正是紧抓这张“国际化”王牌,为自己创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本地化发展理念
但是,单凭国际化,宾堡显示还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中国烘培食品市场。众所周知,中西方饮食习惯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欧美市场多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在中国不一定受欢迎。消费者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尤其是食品企业,如果企业生产出来的食品不适合消费者的“胃”,哪怕再国际化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是白搭,发展更无从谈起。
从这个角度来说,宾堡似乎不比中国本土食品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然而,事实上,宾堡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深知,在拉美,宾堡凭之起家的是讲求原味及重口感的拉美风味,而在其它地区,这种口味或许显得新鲜时尚,但不一定能够长期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宾堡必须“入乡随俗”,根据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开发适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而这,正是宾堡的“本地化”发展理念。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饮食传统且饮食习惯丰富多样的国家,宾堡在进入中国之初就知道,单靠几款国际畅销产品,是无法满足广大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的。为此,宾堡在开拓北京市场之时,就专门针对北京及其周边市场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行为做过深入调研,随之推出了数十款既有拉美风味又独具中国特色的面包和蛋糕食品,包括以各类切片面包、牛角面包为主的主食面包,以及多纳高、多纳圈、巧克力派、新鲜蛋糕等休闲烘焙食品,市场反应出奇的好。此后,宾堡在逐渐开发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市场的过程中,不断研发新的品种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
用宾堡自己的话说就是:宾堡是在用拉美口味烤 “中国式”面包。显然,这个面包正在越做越大,越做越受欢迎。
宾堡凭借“国际化”和“本地化”这两张王牌,已然成功掘到了该公司在中国华北烘培市场的第一桶金,但该公司期待的不至于此,而是整个中国烘培食品市场这座巨大的金矿。从宾堡的中国发展之路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个烘培食品企业要想做一个世界级的大面包,“国际化”和“本地化”是两种必需的配方。
[第一食品网 2008-11-11 1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