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果子馕”称呼有多种,也有叫“炉果子”、“沓饼”,或“捆蛋子馍馍”,“捆馍”的。据考证,它流传于与宋朝鼎立的西夏国。
传说一位回族老汉在一次放牧途中,偶然将发酵的面放在两个大小不一、相扣的铜罐里,周围埋上木炭烘烤,没想到出来后味道还不错。这种“烤馍”后来不仅在黄土高坡流行,甚至沿着河西走廊传到了我们新疆。
以后新疆人又根据这里的饮食特点,对制作方法加以改进,演变成了本土的“面包”,成了地地道道的新疆货。
过去在新疆农村,人们把放了苏打的面发酵,擀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埋在尚有余温的灶灰里焖熟。要是在野外,就把发面放在一个小铝锅里,周边用羊粪埋起来,点燃羊粪来烤制。
待烤到一定火候,把面从灰里拿出来,擦去上面的灰尘,就可以食用。埋在炉灰或羊粪里烤是就地取材,省钱方便。
如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质生活更是得到了极大改善,这种老式“面包”在农村也几乎已经不做了。
倒是有个别的回族同胞,拿出制作考究的捆果子馕在街上卖,制作更加精细。
他们先把一团和好的面擀圆,然后将香豆子、芝麻、牛奶、鸡蛋等拌好的糊糊刷到面皮上,再把面皮卷成长条型,用刀切成一截一截的。做一个捆果子需要4-8截面,把它们垒成帽子形状,然后放进电烤箱里,烤出来后颜色就和面包一样。
作者: 雷将